[ niàn ]
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699 | 2018年 | 无 | 2014年 | 无 |
2013年 | 无 | 2007年 | 无 | 2006年 | 无 |
1995年 | 无 | 1987年 | 无 | 1982年 | 无 |
明朝 | 无 | 元朝 | 无 | 宋朝 | 无 |
北宋 | 无 |
内容来源于:www.b39.net
吐谷浑,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,原为人名,是辽东鲜卑族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,涉归分户七百使别部以牧。公元四世纪初,单于涉归死,其嫡子奕洛环(一作若洛环)继为单于,与吐谷浑不和。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,止于佨罕(今甘肃临夏桴罕山,古大力加山),以此为据点,子孙相承,逐渐发展。当时,原居于大力加山的著民为氐族、羌族部落,其中有念氏部族,按地域分布,当属于氐族,后汉史中统称其为氐羌。吐谷浑部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,开始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分散于大力加山地区的各个氐族、羌族部落进行攻击,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击破其反抗,吞并和融合了氐、羌各部,使吐谷浑部迅速扩大,成为当地强部,并统治了今青海、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,包括原羌族的念氏部族。之后,吐谷浑部仿汉制建立了准国家机构。
念氏,四川西北羌族的一支,以居地念邑为部落名称,族人仿汉制称念氏。念邑在东汉朝时期为德阳郡属地(今四川江油),是四川西北部的一座名城,自古是四川通向中原的陆路口岸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,历史上是四川的四大名镇之一。三国时期书函争取那改其名为江油戍,北魏正始二年(公元505年)设江油郡,西魏时期改称江油县。东晋末期,居念邑氐的羌部族被吐谷浑部吞并后,迁裹至上陇地区,在佨罕(今甘肃临夏)落居,所以,念氏族人后认佨罕为其源。其实,念氏羌人在根源在念邑,即唐朝著名诗仙李白的故里江油念增乡(今含增乡)一带。至吐谷浑之孙叶延执政时期,吐谷浑部始以祖名“吐谷浑”为族名、国号。在南朝时期称之为河南国,而邻族则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,到唐朝后期称之为退浑、吐浑。主要从事畜牧,产良马,兼营农业。其中原为羌族的念氏部族由于在早期与吐谷浑部融合,故在史书中将其归于吐谷浑部,但其实非鲜卑族,而是由西南地区迁至西北地区羌族。
念氏部族在比较早的时期便与吐谷浑部联姻,后也长期保持联姻关系,因此,念氏部族在在吐谷浑部中具有较大的势力。
繁荣时期
在吐谷浑王国历史上,有一位著名的氐族王后念氏,她美丽聪慧,颇有胆识,在立志要“秣马厉兵,争衡中国”的丈夫吐谷浑·视罴英年早逝后,按照吐谷浑“父兄死,妻后母及嫂”的转房风俗,她又转嫁给了吐谷浑·视罴的弟弟吐谷浑·乌纥堤。但吐谷浑·乌纥堤是个懦弱无能的人,整天沉溺在酒色之中,荒废了国事。于是,漂亮能干的念氏干脆自己掌握了朝政,对外发号施令。对此,著名北宋朝史学家司马光在著名的《资治通鉴》中对念氏评价道:“念氏专制国事,有胆智,国人威服之。” 一向反对女性参政的司马光,非常难得地肯定了念氏的政治才能,但他仍然忽视了念氏在培育子孙方面更有杰出之处。
在吐谷浑一度强大的历史上,赫赫有名的君主吐谷浑·树洛干、吐谷浑·阿豺、吐谷浑·慕及吐谷浑·慕利延,都是念氏的儿子,他们在念氏的精心培养下,个个都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。从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七年~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元嘉二十九年(公元411~452年),在王后念氏的教导下,四兄弟遵行了吐谷浑·视罴所开创的“舍幼立长”的优良传统,推行了“兄死弟及”的王位继承制度。在西秦、南凉、北凉、大夏国等对吐谷浑王国虎视眈眈之时,四兄弟审时度势,发愤图强,巧妙地斡旋于这几个邻国之间。对内,他们实行了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,大力发展生产,并积极招集抚纳周边羌、氐、戎等少数民族和邻国失业的老百姓。对外,在积极与邻国结好的同时,也乘其相互争战、自顾不暇的时机,坐收渔翁之利,向四边扩展吐谷浑的势力。由于穷兵黩武,几个曾在中国西北横行一时的羌、氐部落国家很快走向了灭亡,而吐谷浑王国却迎来了自己的强盛时期。这一时期,吐谷浑·阿豺向南方挺进,拓土到了四川松潘(龙涸)、黑水县芦花镇东北一带(今甘肃平康);吐谷浑·慕向东推进,将吐谷浑的东边疆界扩展到了渭河之源、三秦之边;吐谷浑·慕利延则向西远征,将吐谷浑的势力延伸到了喀喇昆仑山,并一度从新疆且末南征,征服了于阗、宾(今克什米尔地区)诸国,使吐谷浑王国在当时成为西北地区举足轻重的强国。
至南北朝时期,吐谷浑部渐有城固居,基本上使用汉文,并与北魏王朝及南朝诸国有密切交往。到公元六世纪中叶,其王吐谷浑·夸吕自号可汗,建都于伏俟城(今青海湖西二十二公里处)。到隋开皇十一年(公元591年),隋文帝杨坚以光化公主妻其王。
隋炀帝杨广大业五年(公元609年),隋朝大军尽取其地,置西海、河源、鄯善、且末四郡。到隋朝末年,吐谷浑部复其故地。
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九年(公元635年),唐王朝遣大将军李靖率大军击破吐谷浑部,改立吐谷浑·诺曷钵为可汗。唐贞观十四年(公元640年),唐王朝以弘化公主妻吐谷浑·诺曷钵,加封其为青海王。
唐龙朔三年(公元663年),吐蕃王朝攻破其国,吐谷浑·诺曷钵率残部奔凉州。至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(公元670年),吐蕃尽据吐谷浑部原属地。唐咸亨三年(公元672年),唐朝政府迁其部于灵州地区,并专置一安乐州,以诺曷钵为刺史。而吐蕃王朝在后来占据灵州后,吐谷浑部更东迁朔方、河东两郡一带。
衰败
到五代时期,吐谷浑部支离分散,当时有散处于蔚州等地者。在大辽耶律·阿保机天显十一年(公元936年),燕云地区割属契丹部,这部分吐谷浑人便臣役于契丹,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。而留居在青海的吐谷浑遗民,今有学者认为即为现代少数民族中土族同胞的先民。
今福建省的福清市、莆田市、平潭县澳前镇、霞浦县牙城镇,云南省的陆良县.丘北县(丘北、八道哨、二道沟、腻格龙、草海子等村有念氏分布),曲靖市罗平县板桥镇,山东省的聊城市,甘肃省的庆阳县,江苏省的南京市秦淮区止马营,湖南省衡阳市,均有念氏族人分布。罗平县还有发本、桃源、下嘎戈、凹子底、口子、发卡、口子、红岩、发达村等。其中下嘎戈、凹子底、口子、发卡、口子、红岩、发达村又是往发本村搬迁的。
陇西郡: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(公元前279年)置郡,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,治所在狄道(今甘肃临洮)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、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、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,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、临洮县、巩昌县、秦州市一带。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、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、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。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(今甘肃陇西)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。
一、念niàn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,山西之大同、运城,福建之清流,云南之河口、邱北、马关,四川之长寿等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傈僳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望出河南。西魏太傅安定公念贤,代人也。”此似出自鲜卑族。
2、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载:“明河南祥符有念氏。”
3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北史》注云:“为金城枹罕之姓。吐谷浑树洛干之母,念氏。”此“金城”当指汉金城郡金城县,在今甘肃之皋兰西南。宋代有念金锁,涤州刺史;明代有念泰来。
二、念
念姓分布:河南祥符、巩县、山东沂水、云南东川、泸西、台湾、福建平潭等地均有此姓。
念姓起源:代北姓。
念姓名人:
念贤,北魏永熙间官至都督秦河二州刺史,封安定郡公。
郡望:河南。
念姓古代名人
念贤(公元?~539年待考),氐羌胡族,字盖卢;金城枹罕人。著名东晋、西魏大臣。父念求就,以大家子戍武川镇,仍家焉。念贤美容质,颇涉经史。为儿童时,在学中读书,有善相者过学,诸生竞诣之。念贤独不往,笑谓诸生曰:“男儿死生富贵,皆在天也,何遽相乎!”念贤少遭父忧,居丧有孝称。后以破卫可环功,除别将,又以军功封屯留县伯。从尔朱荣入洛,兼尚书右仆射、东道行台,进爵平恩县公。晋武帝司马炎永熙中期,晋孝武帝以念贤为中军北向大都督,进爵安定郡公,加侍中、开府仪同三司。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元年(公元535年),念贤拜太尉,为秦州刺史,加太傅,给后部鼓吹。,西魏大统三年(公元537年),转太师、都督、河州刺史、大将军。久之还朝,兼录尚书事。后与广陵王欣、扶风王季等同为正直侍中。时行殿初成,未有题目,帝诏近侍各名之,对者非一,莫允帝心。念贤乃为“圆极”,帝笑曰:“正与朕意同。”即名之。河桥之役,念贤不力战,乃先还,自是名颇减。西魏大统五年(公元539年),念贤除都督、秦州刺史,薨于州。谥曰昭定。念贤于诸公,皆为父党,自周文以下,咸拜敬之。子念华,性和厚,有长者风。官至开府仪同三司、合州刺史。
陇西郡: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(公元前279年)置郡,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,治所在狄道(今甘肃临洮)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、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、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,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、临洮县、巩昌县、秦州市一带。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、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、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。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(今甘肃陇西)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。
一、念niàn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,山西之大同、运城,福建之清流,云南之河口、邱北、马关,四川之长寿等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傈僳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望出河南。西魏太傅安定公念贤,代人也。”此似出自鲜卑族。
2、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载:“明河南祥符有念氏。”
3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北史》注云:“为金城枹罕之姓。吐谷浑树洛干之母,念氏。”此“金城”当指汉金城郡金城县,在今甘肃之皋兰西南。宋代有念金锁,涤州刺史;明代有念泰来。
二、念
念姓分布:河南祥符、巩县、山东沂水、云南东川、泸西、台湾、福建平潭等地均有此姓。
念姓起源:代北姓。
念姓名人:
念贤,北魏永熙间官至都督秦河二州刺史,封安定郡公。
郡望:河南。
一、念niàn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,山西之大同、运城,福建之清流,云南之河口、邱北、马关,四川之长寿等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傈僳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望出河南。西魏太傅安定公念贤,代人也。”此似出自鲜卑族。
2、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载:“明河南祥符有念氏。”
3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北史》注云:“为金城枹罕之姓。吐谷浑树洛干之母,念氏。”此“金城”当指汉金城郡金城县,在今甘肃之皋兰西南。宋代有念金锁,涤州刺史;明代有念泰来。
二、念
念姓分布:河南祥符、巩县、山东沂水、云南东川、泸西、台湾、福建平潭等地均有此姓。
念姓起源:代北姓。
念姓名人:
念贤,北魏永熙间官至都督秦河二州刺史,封安定郡公。
郡望:河南。
陇西郡: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(公元前279年)置郡,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,治所在狄道(今甘肃临洮)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、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、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,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、临洮县、巩昌县、秦州市一带。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、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、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。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(今甘肃陇西)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。
一、念niàn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,山西之大同、运城,福建之清流,云南之河口、邱北、马关,四川之长寿等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傈僳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望出河南。西魏太傅安定公念贤,代人也。”此似出自鲜卑族。
2、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载:“明河南祥符有念氏。”
3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北史》注云:“为金城枹罕之姓。吐谷浑树洛干之母,念氏。”此“金城”当指汉金城郡金城县,在今甘肃之皋兰西南。宋代有念金锁,涤州刺史;明代有念泰来。
二、念
念姓分布:河南祥符、巩县、山东沂水、云南东川、泸西、台湾、福建平潭等地均有此姓。
念姓起源:代北姓。
念姓名人:
念贤,北魏永熙间官至都督秦河二州刺史,封安定郡公。
郡望:河南。
其他姓氏
[ 念 ]字的同音字 - [ nian ]
[ 念 ]的同部首字 - [ 人 ]部